清嘉庆五年,江苏溧水人张宏泰始创“张恒春”药号,寄“恒昌久远,妙手回春”之志;后其子张明禄在当涂复创家业,其孙张文金来芜湖继续创业。“张恒春”坚持服务平民,研制生产了许多疗效甚佳、价格低廉的中药,广受民众爱戴;“张恒春”以仁存心、以义取利。至今坊间还流传着“看病要找滕驼子(芜湖名中医),吃药要找张恒春”的佳话。
嘉庆老字号,安徽张恒春
百年张恒春,有多少历史文化传说
芜湖十里长街状元坊口,“张恒春”前店后坊、批零兼营、深购远销,一时间声名鹊起。1923年,“张恒春”进入鼎盛期,与同仁堂、胡庆余、叶开泰并驾齐驱,因唯一的草根背景,故自谦“半块招牌”,“国药三块半招牌”由此得名。“虔诚虽无人见,存心自有天知”,是对生命的尊重,对医药的诚信,也是“张恒春”最本源的立世之道。自创立至今,历经七代传承,始终坚守“诚信为本”的经营理念、“存心以仁”的服务理念、“尊古创新”的发展理念、“医药兼备”的执业理念。
老字号传承,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担当作为
六十年代初的许可,是产品制售的注册证书
改革开放初期,参与制定国家中成药质量标准
光绪二十四年,当西方股份制模式还在思想萌芽时,“张恒春”药号在店内另设同人合股店“公和兴”,诞生中国医药史上的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。原本是为了规避先人张明禄(鹿)立下的家规礼法,另辟蹊径设立的公和兴,却开创了国药史上股份合作制之先河。
产品生产每一个环节,都严格把关
自动化生产线,体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
生产设备维护保障水平,是企业现实的生产力
从2006年始,第七代传人王伟杰主持文史调研、非遗保护、老处方知识产权保护、非遗传习基地建设等工作,“张恒春”被认定为“高新技术企业”、“产学研示范企业”、“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”。2015年“张恒春”文史馆迎来开放日,馆藏清末、民国至解放初期的老医案、老处方、制药器具、名人字画等数百件。2016年起“张恒春中医药文化”被逐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6年“张恒春”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入驻鸠兹古镇,埠式高墙,门头高悬金字招牌,踏入店门,药香悠悠,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体验。201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《”张恒春”老字号传承技艺与百年秘方》,将精湛技艺首次呈现在世人眼前,百年秘方揭开神秘面纱;2020年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《”张恒春”中医药》,生动再现了金字招牌的百年风采,社会影响巨大。2020年,被确立为省、市两级科普教育基地。
重点中成药企业可持续发展,是对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肯定
深度挖掘和保护企业历史文化,中成药推陈出新
传承非遗和保护知识产权,是企业快速发展的秘诀
规模扩大效益提升,再现百年企业风采
历史文化沉淀,是企业走向未来的根和魂
承担社会责任,回报社会关爱
产品质量可靠,离不开企业文化熏陶
现代“张恒春”人继承了丰厚的文化遗产,实现了全新的突破。药业公司拥有中药前处理、提取等现代化厂房和生产线。精品丸剂系列、独家产品系列、全科用药系列,畅销全国。浓缩丸系列产品精选道地药材,药香浓郁,光泽有神,业界盛赞“百年恒春,丸剂专家”。“恒制咳喘胶囊”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,配方和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,其传承脉络可以追溯到160多年前时任掌门张文玉独创的恒制半夏炮制秘技。
张恒春的故事,出版的不只一本书
又一本张恒春的著作,已经成就
“张恒春”,1991年9月被国内贸易部认定为“中华老字号”,2014年12月被认定为“安徽老字号”......
悬壶济世,没有健康哪来美好
龙马精神,砥砺前行
传承文脉淬炼技艺精制国药,十分感激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