斛生记霍山石斛
回溯“斛生记”的历史,就不得不从石斛说起。两千多年前,霍山石斛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得到身份,后来很多医书典籍和地理通志都为它做了证言,称“系出六安及颍州府霍山县,名霍山石斛,最佳。”
老字号是成就,更是平台
清朝时期,位于今天安徽省霍山县的地方,有家世代买卖药材的农户。家中长子陈有辅从小学习采斛、选斛、制斛的工艺。
没有创始人,哪有后来者
对霍山石斛的“出生礼仪”,陈有辅有自己的原则。一口直径89厘米的大铁锅,为每根3~6厘米的霍山石斛提供足够翻炒空间。火候刚好,翻炒均匀,待沉甸甸、金壮壮的霍山石斛出锅,挑一根丢在嘴里慢嚼,最能抚慰长时间辛劳造成的酸痛。
生产基地,在大别山深处
小斛,才露尖尖角
寒冬,石头上的生灵
成长,和你一起
冬藏,有暖阳就发光
光绪十五年(公元1889年),在老汉口药帮巷谋生的陈有辅创立了“陈记斛生堂药号”,生意蒸蒸日上,一跃成为当时汉口最大的霍山石斛药号。
绕环,系绕枫斗十八道非遗之一
龙头凤尾,不只是产品造型
后来,时局动荡,人祸天灾,原本前景大好的“陈记斛生堂药号”连续遭遇日军空袭和山洪暴发的双重打击,不得不退居故里,休养生息。困境中,陈氏后人不忘研习石斛药性,传承祖传制斛工艺,立志要将霍山石斛带出深山,踵事增华。
峥嵘岁月,成就百年传承
石斛花茶,献给热爱健康的人们
时隔多年,陈氏祖传制斛工艺从未被时光埋没。2010年,“陈记斛生堂药号”在陈乃栓的引领下持续发力,“斛生记”正式亮相,直面未知的征途。或许因为百年的传承,斛生记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视角:从1889年的“药号”到如今的“品牌”,从专注“产业链”到主攻“市场”,从“做石斛行业的领先者”到“把石斛带进千家万户”。
优良的生态环境,不只是石斛生长的需要
在不断更迭的企业发展中,斛生记的方向标越发明朗——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滋补品,要光大这难能可贵的“百年传承”。
斛生记“百年传承”系列在起跑线上便占据了优势,原料霍山石斛被奉为“中华九大仙草”之首。无奈的是,霍山石斛珍如玉石,却少如星辰。再加上挑剔的生长习性、漫长的生长周期、无节制的采摘,让本就不多的野生资源雪上加霜,人类不得不将它保护起来,不允许私自采摘。
捣药罐,诉说当年创业的征程
斛生记是少数拥有野生壹号种源的企业之一,早早地投入霍山石斛育种项目之中。几年攻关下,培育出的霍山石斛与野生品营养价值几乎一致。
上世纪30年代,霍山石斛走向全国
光有种子远远不够。做款好石斛,种源的纯正、产地的道地、时间的沉淀、品质的把控,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,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将就。
没有产业振兴,哪来乡村振兴
老字号是根深,高新技术是叶茂
唯有核心产区,才有道地药材
别小瞧这几公分的霍山石斛,它要在皖西学院的组培实验室待上12个月,参与播种、萌芽、生茎、长根、成苗,整个无菌培育的过程;还要在原产区驯苗基地经过1年的过渡期,再到野外历经两三个冬天的养藏,更需要接受斛生记百年制斛工艺的洗礼,才能蜕变成名如其形的“蚱蜢腿”、“龙头凤尾”、“母芽寸金”,走出深山,走进生活。
以恒心护其源,以匠心得其精。穿梭了百年时光隧道,历经风风雨雨,斛生记却依旧“老当益壮”、历久弥新。2020年8月,“斛生记”被安徽省商务厅认定为“安徽老字号”,成为石斛行业首家老字号…